简答题
点击查看答案(四)简答题答案
1. 软件概要设计又称结构设计,这是一个把软件需求转换为软件表示(只是描述软件的总的体系结构)的过程。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① 设计软件系统结构:
·采用某种设计方法,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功能划分成模块。
·确定每个模块的功能。
·确定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
·确定模块之间的接口,即模块之间传递的信息。
·评价模块结构的质量。
② 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在概要设计阶段,数据结构设计应用抽象的数据类型、数据库设计应用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③ 编写概要设计文档:包括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组装测试计划。
④ 评审:对设计部分是否完整地实现了需求中规定的功能、性能等要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关键的处理及内外部接口定义正确性、有效性,各部分之间的一致性等一一进行评审。
2. 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
① 模块化: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模块化是软件解决复杂问题所具备的手段。
② 抽象:是认识复杂现象过程中使用的思维工具,即抽出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性而暂不考虑它的细节,不考虑其他因素。软件工程中每一步都是对软件解决方法的抽象层次的一次细化。
③ 信息隐蔽:指在设计和确定模块时,使得一个模块内包含的信息(过程或数据),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通过信息隐蔽,可以定义和实施对模块的过程细节和局部数据结构的存取限制。
④ 模块独立性。指每个模块只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的子功能,并且与其他模块的联系最少且接口简单。衡量模块独立性有两个标准耦合性和内聚性,可判断设计方案的优劣。
3. 模块间的耦合性是根据模块的外部特征提出的,是对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也称块间关系。耦合程度由低到高分为6种:
① 无直接耦合(不传递任何消息)。
② 数据耦合(传递的是值)。
③ 标记耦合(传递的是数据结构)。
④ 控制耦合(传递的是控制变量,例如开关、标志等)。
⑤ 外部耦合(传递的是I/O环境)
⑥公共耦合(传递的是在公共数据环境中的数据)。
⑦ 内容耦合(传递的是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往往出现在汇编语言中)。
模块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越强,模块的独立性越差。提高模块独立性,降低模块间耦合度的措施是:
① 在耦合方式上降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
·模块接口方式不采用直接引用(内容耦合),而采用调用方式(例如过程语句调用);
·模块接口信息通过参数传递且传递信息的结构尽量简单,不用复杂数据结构(例如过程、指针等),参数个数不宜过多。
② 在传递信息类型上尽量使用数据耦合,避免控制耦合,慎用或有控制地使用公共耦合。
4. 软件结构设计优化准则如下:
① 划分模块时,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保持模块相对独立性,以此优化初始的软件结构。
② 一个模块的作用范围应在其控制范围之内,且判定所在的模块应与受其影响的模块在层次上尽量靠近。
③ 软件结构的深度、宽度、扇入、扇出应适当。
④ 模块的大小要适中。
⑤ 模块的接口要简单、清晰、含义明确,便于理解,易于实现、测试与维护。
5. 变换分析设计是一个顺序结构,由输入、变换和输出三部分组成,其工作过程有3步:取得数据、变换数据和给出数据。事务分析设计是将它的输入流分离成许多发散的数据流,形成许多加工路径,并根据输入的值选择其中一个路径来执行。二者区别:变换分析设计适用于具有明显变换特征的数据流图,事务分析设计适用于具有明显事务特征的数据流图。
变换分析设计步骤:
① 确定DFD中的变换中心、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
·从物理输入端开始,沿着数据流方向向系统中心寻找,直到有这样的数据流,它不能再被看做是系统的输入,则它的前一个数据流是系统的逻辑输入。
·从物理输出端开始,逆数据流方向向中间移动,可以确定系统的逻辑输出。
·介于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之间的加工就是变换中心,即主加工。
② 设计软件结构的顶层和第一层——变换结构:
·顶层即主模块,主要完成所有模块的控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