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真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对刑法的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的解释 B.最高人民法院对刑法的解释
C.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的解释 D.某著名刑法学者对刑法的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A.从旧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3.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行为。甲的行为属于( )
A.假想犯罪,不构成强奸(奸淫幼女)罪
B.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奸淫幼女)罪
C.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奸淫幼女)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奸淫幼女)罪
4.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花被盗,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
5.甲欲毒死乙,于是在乙的饭碗中投下毒药,但甲明知乙在吃饭时可能喂乙的三岁儿子吃饭,甲抱着“毒死乙最好不过,乙的儿子被同时毒死也罢”的念头,结果乙和乙的儿子均被毒死,甲对毒死乙的儿子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6.下列犯罪属于复杂客体的是( )
A.故意杀人罪 B.强奸罪
C.非法拘禁罪 D.抢劫罪
7.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甲是自己的熟人,便喊甲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 )
A.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B.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C.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D.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8.某大学生盗得同宿舍某同学价值1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一台,后因害怕法律的制裁而主动将电脑还给该同学。甲的行为( )
A.可以不以犯罪论处
B.构成盗窃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既遂)
D.构成盗窃罪(既遂),可以按照犯罪中止处理
9.甲杀害乙,导致乙重伤,甲误认为乙已死,为毁尸灭迹,将乙掩埋。后经法医鉴定,乙是因窒息死亡。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10.关于刑罚的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刑罚只能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
B.刑罚只能由公安机关执行
C.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D.刑罚只能适用于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人或者单位
11.下列属于限制自由刑的刑种是( )
A.无期徒刑 B.有期徒刑
C.拘役 D.管制
12.下列关于剥夺政治权利,说法错误的是( )
A.剥夺政治权利由法院执行
B.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
C.剥夺政治权利属于资格刑
D.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3.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最高可以判处( )
A.有期徒刑15年 B.无期徒刑
C.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D.死刑立即执行
14.下列关于从轻处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从轻处罚是指应当在犯罪所适用刑罚幅度的中线以下判处
B.从轻处罚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C.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D.从轻处罚是指一律判处法定最低刑
15.关于缓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虽然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有期徒刑, 但只要符合缓刑条件,仍然可以适用缓刑
B.对于数罪并罚但宣告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C.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D.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16.下列关于数罪并罚的适用,正确的是( )
A.甲犯A、B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和7年,法院决定合并执行18年。执行8年后,法院又发现甲在判决宣告之前还有没判决的C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对此,法院应在18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范围内决定合并执行的刑期,然后减去已经执行的8年刑期
B.乙犯A、B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和7年,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0年;在执行2年后,法院发现乙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没有判决的C罪,并就C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这样,乙实际执行的有期徒刑必然超过20年
C.丙犯A、B罪,分别被法院判处14年和11年,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0年;在执行2年后,丙又犯C罪,法院就C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由于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不得超过20年,故丙实际上不可能执行C罪的刑罚
D.丁在判决宣告以前犯有A、B、C、D四罪,但法院只发现A罪和B罪,判决A罪8年有期徒刑、B罪12年有期徒刑,决定合并执行18年有期徒刑。执行5年后发现C罪与D罪,法院判处C罪5年有期徒刑、D罪7年有期徒刑。此次并罚的“数刑中的最高刑期”应是12年
17.被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最长为( )
A.3年 B.2年
C.1年 D.3个月
18.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这种犯罪行为其追诉期限是(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9.关于选择性罪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属于行为方式的选择
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属于行为对象的选择
C.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属于行为方式和对象的选择
D.行为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并且加以传播的,应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和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数罪并罚
20.我国刑法分则将十大类犯罪依次排列的主要依据是( )
A.犯罪同类客体 B.犯罪主体
C.犯罪危害程度 D.犯罪之间性质的相似性
21.下列犯罪中只能由中国公民实施的是( )
A.分裂国家罪 B.背叛国家罪
C.间谍罪 D.武装叛乱、暴乱罪
22.下列侵犯知识产权罪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假冒注册商标罪,在客观方面必须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相同的商标
B.侵犯著作权罪主观上必须以营利为目的
C.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违反国家商业秘密保护法规,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D.行为人在实施了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后,又实施了销售该侵权复制品的行为,应当以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数罪并罚
23.下列金融诈骗罪中,不能由单位构成的是( )
A.集资诈骗罪 B.信用证诈骗罪
C.信用卡诈骗罪 D.金融凭证诈骗罪
24.下列走私犯罪中,主观上需要特定目的才能构成犯罪的是( )
A.走私武器、弹药罪 B.走私淫秽物品罪
C.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D.走私贵重金属罪
25.聚众斗殴罪的主体是( )
A.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 B.首要分子
C.一般参加者 D.其他积极参加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已满16周岁的甲出钱叫未满16周岁的乙替他把2千克海洛因从境外非法带到境内。对于此案说法正确的有( )
A.甲是走私毒品罪的间接实行犯
B.甲与乙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C.甲是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D.甲与乙的行为共同构成走私毒品罪
E.甲单独承担刑事责任,乙不承担刑事责任
27.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 )
A.犯罪的预备阶段
B.犯罪的实行阶段
C.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D.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的情况下
E.犯罪结果已经发生的情况下
28.2005年8月21日,甲因犯诈骗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5年。2009年6月20日,甲又犯盗窃罪。对于甲的量刑,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甲具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 B.甲不构成累犯
C.对甲的盗窃罪不能适用缓刑 D.对甲应当数罪并罚
E.对甲的盗窃罪仍可能适用缓刑
29.关于假释,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有( )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B.对于犯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即使被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得适用假释
C.对于累犯,只要被判处的刑罚为10年以下有期徒刑,均可适用假释
D.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E.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没有执行完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10年
30.保险诈骗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包括( )
A.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B.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C.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D.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E.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2.犯罪
33.医疗事故罪
34.玩忽职守罪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不作为的作为义务来源。
36.简述教唆犯的概念及其处罚原则。
37.简述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构成特征。
38.简述受贿罪的构成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9.试述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及其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0小题10分,第41小题9分,共19分)
40.张三以出卖为目的,将李女拐骗至外地后关押在一地下室内,并强奸李女。张三在寻找买主的过程中因形迹可疑被他人告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前往解救时,张三的朋友王五却聚众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解救行为。
请分析对张三、王五的行为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41.甲、乙二人将丙劫持至车上,用宽胶带将丙的眼睛和双手缠住,挟持至一旅馆内向其索要钱物,持续2日后将丙挟持回丙住处从丙存折中支取现金5000元,然后将丙释放。
请分析甲乙的行为构成何罪,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