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专业选择 政策信息 时间日期 条件要求 方法流程

收起

自考本科 > 网站地图 > 备考资料 > 模拟试题 > 文学类 > 中国文化概论

202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章节试题及答案:第18章

发布时间: 2022-05-23

202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章节试题及答案:第18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一、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何种地位?

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利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抗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二、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

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天人之辩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这样,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便构成一种价值关系。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1.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2.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3.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4.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5.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6.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三、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及关系论?

1.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群体认同的更深刻意蕴,是一种责任意识,按儒家之见,作为主体,自我不仅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且总是群体中的一员,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传统义利之辩有何现代意义?

1.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2.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对于扬弃儒家道义原则的抽象性,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4.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但是以功利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必然导致功利意思的过度膨胀,并使人的价值追求走向歧途。

5.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理欲关系。

五、儒道的人格学说分别代表了何种价值取向?

1.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2.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3.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4.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5.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6.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7.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8.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

9.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查看成考资讯<<< >>>查看远程资讯<<<
院校推荐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

收起

资讯动态

自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