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4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2.教育学的首要价值是( )
A.启发教育自觉 B.进行教育理论教化
C.领悟教育真谛 D.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
3.教育即生活、是学生个体经验的增长,学校即社会,课程以学生经验为中心,这是哪一教育学派的基本观点( )
A.实验教育学 B.实用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 D.制度教育学
4.“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出自赫尔巴特的(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5.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最古老的观点是(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6.一所学校在较长时期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的定势,即是( )
A.学校仪式 B.学校传统 C.学校规章 D.学校校训
7.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学制的变革最终走向机会均等的( )
A.综合学制 B.双轨学制 C.分支学制 D.单轨学制
8.学校管理活动的基本途径是( )
A.沟通 B.控制 C.监督 D.反馈
9.幼儿期儿童认识事物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概念,到了青春期则以抽象概念为主,这是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0.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关注个性发展 D.抓住关键期
11.专业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理念是( )
A.求真和务实精神 B.奉献和服务精神
C.求知和求美精神 D.忠诚和律己精神
12.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的原则是( )
A.客观性 B.公正性 C.准确性 D.因地制宜
13.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运动是( )
A.教育科学化 B.素质教育 C.普及教育 D.高等教育大众化
14.“无教育的教学”表明未能发挥德育功能的( )
A.社会性 B.教育性 C.个体的享用性 D.个体的主体性
15.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是( )
A.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 B.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C.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16.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 )
A.加涅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布鲁姆
17.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上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8.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是( )
A.教学方法 B.教学模式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手段
19.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20.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
A.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B.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
C.有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D.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21.世界上心理咨询行业最为发达,形成比较完善的学校咨询体制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日本
22.着重调整情感的咨询方法是( )
A.系统脱敏法 B.行为契约 C.模仿学习 D.深入共感
23.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 )
A.成就测验 B.学能测验 C.常模参照性测验 D.标准参照性测验
24.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评分不作为正式成绩的测验称为( )
A.总结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安置性测验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0年 B.1986年 C.1993年 D.1998年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教育美育
27.教师职务制度
28.课程计划
29.教学组织形式
30.教育法律责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劳动起源说的观点。
32.什么是教育目的?它具有哪些功能?
33.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34.为什么说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35.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促进儿童个体的发展?37.请结合实例阐述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38.以下是有关“乌克兰的防风地带”的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首先用南俄罗斯草原地方的防风林作为特例,以具体直观的方法,提出关于防风林地带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彻底地探讨和把握俄罗斯南方草原的特征。
第二阶段,根据以上对于个例所获得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系列类似景观的本质特征,例如美国中西部草原等。
第三阶段,通过对各种草原景观的归类对比、综合分析,就可以了解草原化过程,认识人类在特殊气候的地理条件下干预自然所造成的结果和如何可以弥补这种结果。例如,乌克兰防风林带促进了草原化过程,阻抑了该地区的沙漠化。
第四阶段,认识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造自然,但是人类只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顺应自然。
请运用教学理论对以上教学设计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