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9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________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________和________。
3.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包括机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
4.学校教育制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5.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的思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_______,其次是_______。
6.中小学的“________”是中小学校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7.学校教育中智育主要通过________与________去实现。
8.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叫________。
9.学生中心的学说主要以法国的________和美国的杜威为代表。
10.中小学生的思想观点、个性品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都是受_____的影响和制约的。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一般而言,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 )
A.《理想国》 B.《学记》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2.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之为( )
A.教育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B.教育传播—交流文化功能
C.教育选择—提升文化功能 D.教育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在人的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4.“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5.“七艺”是指( )
A.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射箭
B.文法、法律、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C.文法、修辞、演说术、算术、几何、天文、射箭
D.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6.涂尔干提出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7.学校体育能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这是指体育的( )
A.健体功能 B.育智功能
C.育德功能 D.娱乐功能
8.日本的广冈亮藏把教育过程概括为( )
A.预备——内化——巩固 B.假设——验证——总结
C.导入——展开——终结 D.预备——内化——应用
9.教师中心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柏拉图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
10.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
A.社会交往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自我修养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心理发生论又可以分为三个学派。它们是( )
A.浪漫主义学派 B.个性发生学派 C.认知发生学派
D.活动心理学派 E.行为主义学派
2.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
A.社会生产力 B.分工状况 C.社会关系
D.教育 E.家庭状况
3.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能描述为德育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
A.个体生存 B.个体智能 C.个体收入
D.个体发展 E.个体享受
4.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教育方法有( )
A.暗示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E.谈话法
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
A.创造性 B.连续性 C.长期性
D.间接性 E.示范性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 )
2.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
3.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 )
4.西欧的教会学校以培养神职人员和封建官吏为唯一职责。( )
5.福禄贝尔是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
6.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
7.罗杰斯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发现”或探索过程。( )
8.“产婆法”是典型的谈话法。( )
9.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
10.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非常巨大。( )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现代教育的革命性
2.遗传素质
3.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4.教育方法
5.教师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2.美国现行学制的特点。
3.影响教育内容确定的因素。
4.家庭教育的特点。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评述实验教育学。
2.论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史,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对我国现行学制改革有哪些启示?